平臺工程作為現代軟體開發的核心基礎設施,其成功依賴於強大且活躍的社區參與。舉辦共置活動(collocated event)被比喻為舉辦百場生日派對,需大量籌備與協調,這也凸顯了社區建設的複雜性與重要性。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協作、創新與成長,建立蓬勃發展的平臺工程社區,並結合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(CNCF)的實踐,為企業與開發者提供具體策略與洞見。
平臺工程的價值無法單靠技術優勢獨自維持,必須透過持續的反饋與溝通建立信任。例如,KubeCon觀察到部分創業公司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與實際需求脫節,而社區參與能有效避免此問題。Kelly Revan強調,應從「訪談」開始,深入瞭解開發團隊的痛點與需求,而非假設性設計。
Courtney Nickerson指出,平臺工程師的背景多元,包括QA、開發者關係、UX設計等,不同角色可補足技術與人際溝通需求。例如,Abby Bankser來自QA背景,透過社區活動推動平臺採用;Steve Wade則結合軟體工程師與UX專家,強化平臺易用性。這種多元角色的協作,有助於創新與持續改進。
William Rizzo強調,組織架構需納入現有遺產系統與運維團隊的參與,避免自上而下的強制推行。例如,某歐洲醫療機構因過於強調快速迭代與Kubernetes優化,與現有嚴謹流程衝突,導致平臺失敗。此案例顯示,平臺成功關鍵在於結合現有資源與外部工具,並透過「啟能者」整合內部與外部能力。
Mateo Bianke提出,小團隊或產品可選擇內部開發,大型企業則需評估現有治理與合規架構,結合購買與自建。例如,部分企業購入觀測平臺後整合至內部系統,專注於應用交付側開發。此策略強調不同模組可採不同方式,如購入觀測工具、自建應用交付平臺。
社區參與是轉化開發者反饋為平臺改進的關鍵。Courtney Nickerson建議建立持續反饋機制,如一對一對話、線上社群,並強調「擁有反饋」(ownership)的重要性,需指定負責人推動改進。例如,開源專案中問題提報後需指派開發者協同解決,形成社區共創模式。
Kelly Revan指出,社區健康指標不應僅依賴GitHub星標,而應關注Pull Request等實際參與行為。內源(inner source)實踐的指標(如問題數量、拉取請求數量)可反映平臺開發健康度。企業層面需結合業務指標(如服務可用性、功能釋出速度)評估平臺價值,並與高階管理層溝通。
William Rizzo提出,傳統區分平臺團隊(platform team)與啟能團隊(enablement team)的模式已不適用,建議透過協作整合資源。例如,小型組織可採用啟能團隊,由專門人才臨時組建,直接與開發者互動;大型組織則需設置專門團隊,因業務複雜度需長期專注。此模式強調業務價值導向,需讓高階管理層理解平臺對業務的實際貢獻,如功能釋出速度、服務穩定性。
平臺工程社區的建設需融合技術與人際溝通,透過多元角色參與與包容性文化,推動平臺持續成長與創新。關鍵行動包括:從訪談開發者需求開始,建立持續反饋機制,結合社區協作與業務指標,平衡自建與購入策略。CNCF的實踐與共置活動的經驗,為企業提供了具體的行動藍圖,協助在協作中實現技術與業務的雙重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