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公共基礎設施與金融包容性實踐:從技術架構到應用場景

引言

數位公共基礎設施(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, DPI)與數位公共商品(Digital Public Goods, DPG)正成為推動金融包容性(Financial Inclusion)的核心技術框架。透過開放、可重用的數位系統,DPI不僅能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成本,更可加速未銀行化地區的數位服務普及。本文探討DPI的技術架構、關鍵功能,以及其在金融包容性實踐中的應用與挑戰。

技術定義與核心概念

DPI的層級結構與目標

DPI作為數位空間中的基礎設施,其設計遵循分層架構:

  1. 基礎治理與架構:定義系統治理原則與標準。
  2. 核心元件:包含身分識別、支付系統與基於同意的資料共享機制。
  3. 應用層:覆蓋教育、稅務、農業等社會服務領域。
  4. 配置模式:支援線上/離線、行動裝置等多樣化部署方式。

其核心目標在於避免重複建設,提升系統可重用性,並確保跨領域整合的靈活性。

DPG的認證與應用

DPG包含開源軟體、開放資料與AI模型,透過數位公共商品聯盟(DPC)認證(如Fina、Meos P)確保其永續性與可擴展性。DPI可選擇使用DPG或專有系統,但採用DPG能最大化效益,降低長期維護成本。

關鍵技術與功能

支付樞紐(pH)的技術改進

支付樞紐作為DPI的核心元件,近年進行多項技術優化:

  • Cappa分散支付管理:處理大規模支付與資金流動。
  • UI功能增強:支援用戶角色管理、ID帳戶映射數據顯示與批量憑證生成。
  • 跨貨幣交易:透過Interledger協議(ILP)實現跨系統、跨貨幣支付,降低交易成本。

ID帳戶映射器與批次處理

  • ID帳戶映射器:將受益人身分與支付方式綁定,支援多筆支付的獨立ID管理。
  • 批次處理與交易分割:按DFSP分批處理交易,確保資金驗證與端到端對帳。

Voucher引擎與帳單支付模組

  • Voucher引擎:管理電子憑證生命週期,支援稅務繳納與建設許可等場景。
  • 帳單支付模組:為每筆帳單生成唯一ID,實現帳單驅動支付與現金支付對帳。

實際應用案例

1acre Fund的貸款平臺

非洲農業貸款機構1acre Fund透過Pavment Hub處理200萬筆貸款償還,降低交易成本並提升系統效能。其整合Fon Adapter的方案,展現DPI在金融服務可及性上的實踐價值。

墨西哥CBI政府系統

墨西哥政府基於Fina技術整合傳統銀行與數位銀行服務,解決基礎設施缺口,提升未銀行化地區的金融包容性。

共享基礎設施的應用

透過數位金融服務機構(MFI)與數位金融服務平臺(DFS)整合,共享基礎設施加速未銀行化地區的服務覆蓋,降低創新成本。

技術優勢與挑戰

優勢

  • 成本效益:透過開放原始碼方案(如AWS、Pavment Hub)降低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成本。
  • 可擴展性:DPI的分層架構支援跨領域整合,適應不同規模的應用場景。
  • 金融包容性提升:為無銀行帳戶人口提供移動錢包、電子錢包等支付方式。

挑戰

  • 標準化對接:目前存在多種實現方式,需推動標準化API對接(如GV Stack與Youp Connect)。
  • 技術生態系建設:需強化社區參與,推動「DPI as a Service」模式,促進跨領域協作。

未來方向

技術整合與標準化

深化ILP與DPI的互操作性,符合DPI原則(最小化元件、多樣化整合)。建立參考架構與實證案例,促進技術採用。

擴展應用場景

從現有的政府對個人(G2P)應用,拓展至個人對政府(P2G)與其他服務(如RP服務),提升系統覆蓋範圍。

數位主權與靈活性

避免長期專有協議綁定,確保系統可擴展性與靈活性,強化數位主權(Digital Sovereignty)。

總結

數位公共基礎設施透過開放、可重用的技術架構,為金融包容性提供實質解決方案。其核心價值在於降低基礎設施成本、提升服務可及性,並促進跨領域整合。未來需持續推動標準化對接、技術生態系建設,以及應用場景的擴展,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