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公共基礎設施(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, DPI)與數位公共商品(Digital Public Goods, DPG)正成為推動金融包容性(Financial Inclusion)的核心技術框架。透過開放、可重用的數位系統,DPI不僅能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成本,更可加速未銀行化地區的數位服務普及。本文探討DPI的技術架構、關鍵功能,以及其在金融包容性實踐中的應用與挑戰。
DPI作為數位空間中的基礎設施,其設計遵循分層架構:
其核心目標在於避免重複建設,提升系統可重用性,並確保跨領域整合的靈活性。
DPG包含開源軟體、開放資料與AI模型,透過數位公共商品聯盟(DPC)認證(如Fina、Meos P)確保其永續性與可擴展性。DPI可選擇使用DPG或專有系統,但採用DPG能最大化效益,降低長期維護成本。
支付樞紐作為DPI的核心元件,近年進行多項技術優化:
非洲農業貸款機構1acre Fund透過Pavment Hub處理200萬筆貸款償還,降低交易成本並提升系統效能。其整合Fon Adapter的方案,展現DPI在金融服務可及性上的實踐價值。
墨西哥政府基於Fina技術整合傳統銀行與數位銀行服務,解決基礎設施缺口,提升未銀行化地區的金融包容性。
透過數位金融服務機構(MFI)與數位金融服務平臺(DFS)整合,共享基礎設施加速未銀行化地區的服務覆蓋,降低創新成本。
深化ILP與DPI的互操作性,符合DPI原則(最小化元件、多樣化整合)。建立參考架構與實證案例,促進技術採用。
從現有的政府對個人(G2P)應用,拓展至個人對政府(P2G)與其他服務(如RP服務),提升系統覆蓋範圍。
避免長期專有協議綁定,確保系統可擴展性與靈活性,強化數位主權(Digital Sovereignty)。
數位公共基礎設施透過開放、可重用的技術架構,為金融包容性提供實質解決方案。其核心價值在於降低基礎設施成本、提升服務可及性,並促進跨領域整合。未來需持續推動標準化對接、技術生態系建設,以及應用場景的擴展,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