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建巴別塔:網路整合管理的協作 Choreography

引言

在5G架構與網路功能虛擬化(NFV)快速演進的背景下,網路整合的複雜性已成為產業面臨的核心挑戰。傳統的整合模式因技術碎片化與協作機制缺失,導致資源重複驗證、部署效率低下與可持續性難以保障。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聲明式配置、標準化流程與AI驅動的協作機制,重新定義網路整合的「Choreography」,以解決「Tower of Babel」式的整合困境。

技術與解決方案

1. 聲明式配置與組件抽象化

網路整合的關鍵在於將多樣化的技術組件抽象為可機械讀取的「建築塊」。透過聲明式語言描述組件的配置需求、依賴關係與跨域關係(如接入、傳輸、核心),例如:

  • 依賴關係:明確BGP協議、特定內核驅動等硬性條件。
  • 可持續性指標:嵌入能源效率(如8%太陽能使用比例)至配置階段。

此方法透過自動化配置文件(manifest)提取基礎設施需求(硬體、OS、BIOS),並結合驗證機制與基礎設施優化流程,實現自動化部署。

2. 基礎設施模板與標準化

為減少重複工作,要求供應商將需求填入統一模板,並透過GitOps流程整合Kubernetes Manifest與CI/CD流程。AI驅動的流程可從多個運營商的模板中提取共通需求,生成通用基礎設施模板。此方法使80%的標準化需求(如網絡接口、驅動程序)得以重複利用,僅需20%差異化處理。

3. CI/CD流程與協作機制

協作流程需明確資源獲取(版本控制、簽名驗證)、配置管理(工具整合)、分發與部署步驟。例如:

  • 使用Helm charts與Secrets建立共同配置管理框架。
  • 定義運營商、供應商、集成商的責任分工。

生命週期管理則需分解網絡解決方案為組件與關係,明確狀態轉移與關係維護機制(如升級時的關係拆分),並結合可觀察性與生命週期管理,確保服務可用性(Five Nines)。

4. 可持續性與AI驅動

在配置階段嵌入可持續性指標(如能源效率),確保從源頭符合綠色標準。AI整合則透過分析多個運營商的基礎設施需求,自動生成共通模板,減少人工幹預。

協作與標準化挑戰

供應商的遺留系統問題

現有供應商需維護現有流程與Q&A機制,難以快速適應新標準。需運營商統一需求,減少碎片化,降低供應商的適應成本。

現有倡議的不足

NGM與Cloudity宣言等現有倡議缺乏足夠共識,需進一步深化數據結構與流程標準化。

未來方向與行動呼籲

運營商主導的標準化

呼籲運營商(如Vodafone、Orange、Telecom Italia)合作,建立統一的聲明式流程與模板。透過開放源碼專案(如Nephio)驗證可行性,推動行業共識。

減少工具依賴

重點在協作方式與流程標準化,而非工具選擇,避免語言與工具碎片化。

共創社區

建立運營商主導的社區,聚焦80%共通需求,作為未來技術演進的基礎。

總結

透過聲明式配置、標準化流程與協作機制,網路整合可簡化管理流程,提升效率與可持續性。未來需聚焦數據結構與流程標準化,並透過AI與開放源碼推動行業共識。核心目標在於建立可機械讀取的數據結構,整合基礎設施需求與關係,以優化生命週期管理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