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論
平臺工程(Platform Engineering)作為現代軟體開發的核心策略,正逐漸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驅動力。尤其在金融機構,其高度監管的特性與對可靠性的嚴格要求,使平臺工程的應用面臨獨特的挑戰與機遇。本文探討平臺工程在金融機構的價值、實踐案例、技術挑戰與未來方向,並結合CNCF生態系的技術選擇,分析如何在創新與合規之間取得平衡。
平臺工程的核心價值與挑戰
平臺工程的定義與特性
平臺工程是一種以工程化思維設計、構建與維護技術平臺的實踐,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標準化工具、流程與架構,提升開發效率、系統可靠性與業務敏捷性。在金融機構中,平臺工程不僅需支持快速交付,更需符合監管要求,例如支付系統的穩定性、數據安全與災備恢復能力。
主要挑戰
- 組織規模與文化轉變:大型金融機構(如Nat West)需統一技術方向,並推動跨部門協作,避免平臺變更與現有業務流程衝突。
- 技術創新與合規的平衡:機構需在採用雲原生技術(如Kubernetes、CNCF生態系)與監管要求之間取得平衡,例如Monzo面臨開放源碼技術的長期可持續性風險。
- 價值量化困難:平臺變更的效益(如成本節省或效率提升)難以量化,需建立明確的測量標準。
- 監管機構的不信任:開放源碼技術可能因缺乏長期支持或授權風險,導致監管機構質疑其可靠性。
平臺工程的實踐案例
1. Nat West 的挑戰與策略
- 組織規模:約10-15,000名工程師,需統一技術方向與文化轉變。
- 關鍵問題:平臺變更的價值量化困難,需平衡技術創新與業務需求。
- 解決方案:透過內部滿意度與技術指標(如系統可靠性)評估平臺成效,並逐步推動功能採用率。
2. Monzo 的技術整合與風險管理
- 技術選擇:作為雲原生早期採用者,需整合機器學習與AI技術,並應對雲服務商鎖定策略。
- 監管風險:建立標準化流程與可審核的技術架構,以降低開放源碼的長期風險。
- 實踐策略:透過開放源碼程式辦公室(Open Source Program Office)推動技術採用與教育。
3. Saxo Bank 的標準化與靈活性
- 變更管理:平臺功能需快速採用新實踐,但變更過程耗時且資源密集。
- 價值量化:難以計算節省的工程小時數或成本,需透過業務指標(如支付方案規範符合度)評估。
- 團隊協作:處理不同團隊的成熟度差異,確保平臺功能可被廣泛採用。
4. Fidelity International 的標準化與創新平衡
- 技術成熟度:組織規模大但技術偏好分散,需照顧不同團隊需求。
- 監管協作:建立可追蹤、可審核的技術架構,以提升監管機構對開放源碼的信任。
- 未來方向:透過持續反饋與早期採用者合作,優化平臺功能與使用體驗。
平臺成功的測量標準
測量方法
- 內部滿意度:評估平臺是否提升開發者效率與產品可靠性。
- 技術指標:如系統可靠性、延遲、服務可用性。
- 業務指標:如應用程式容器化率、平臺功能採用率、符合監管標準的指標。
階段性目標
- Enablement 階段:聚焦平臺功能開發與工程師使用體驗。
- Adoption 階段:測量功能採用率與業務影響,並透過反饋持續優化。
平臺工程的未來方向
技術選擇與文化轉變
- 技術選擇:避免過度依賴特定技術供應商,選擇有強大社區支持的開放源碼技術(如Apache License)。
- 文化轉變:推動組織內的技術文化轉變,確保平臺工程與業務目標一致。
- 監管協作:透過標準化流程與透明技術架構,提升監管機構對開放源碼技術的信任。
災備與自動化的實踐
- 災備恢復能力:確保系統在異常情況下的快速恢復,測量指標包括RTO/RPO與跨環境一致性。
- 開發者痛苦度量化:以「開發者痛苦」替代傳統滿意度,評估資源取得的阻礙程度與工具一致性。
結論
平臺工程在金融機構的實踐需兼顧創新與合規,並透過標準化流程、價值量化與文化轉變,推動技術與業務的協同進步。未來,機構應聚焦於平臺即產品的思維,透過持續反饋與早期採用者合作,逐步建立可擴展、可審核的技術架構,以應對監管與業務的雙重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