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位轉型浪潮中,平臺作為產品(Platform as a Product, PAP)與平臺工程(Platform Engineering)逐漸成為企業技術架構的核心策略。英國前四大銀行之一的Nat West Bank透過整合CNCF(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)的成熟模型與Cratics框架,成功將平臺工程轉化為組織內的協作引擎。本文探討PAP與平臺工程的實踐方法、技術價值與轉型挑戰,並分析其在金融產業的應用場景。
平臺工程已從概念階段邁入實踐成熟期,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工具、流程與組織架構的優化,降低開發者的認知負荷。平臺作為產品則進一步強調以產品思維建構內部平臺,聚焦開發者體驗(Developer Experience)與業務需求,使平臺不僅服務開發團隊,更可延伸至運維、產品管理與業務部門。
CNCF於2023年10月推出的平臺工程成熟模型,提供一個分階段的評估框架,包含工具、流程、文化與治理等維度。組織可透過矩陣形式明確自身處於哪個階段,並制定目標逐步提升平臺工程能力。此模型協助企業建立標準化流程,確保技術架構的可擴展性與一致性。
Nat West Bank擁有2000萬客戶與6萬員工,過去十年透過雲端平臺(如Terraform)提供服務,但近年面臨跨部門協作與技術整合的瓶頸。為解決此問題,銀行決定以平臺作為產品的策略,集中化平臺功能並簡化流程。
透過反饋持續優化課程設計,形成穩定的教學模式。黑客松活動成功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,並推動平臺功能迭代。
若平臺設計不佳,可能導致開發者需跳轉多個Portal或手動操作,增加使用成本。因此需謹慎設計平臺,避免過度複雜化。
平臺工程主要針對80%常見需求(如快速部署、API調用),而非處理極少數高複雜度場景。透過產品思維與持續迭代,確保平臺與業務需求同步。
平臺作為產品的價值在於將技術架構轉化為組織協作的驅動力。透過CNCF成熟模型與Cratics框架,企業可建立標準化、可擴展的平臺,並透過培訓與實踐持續優化。未來需持續深化平臺策略,探索其在外部客戶服務中的應用潛力,同時平衡創新速度與合規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