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臺作為產品作為轉型驅動力:英國Top 4銀行實踐

引言

在數位轉型浪潮中,平臺作為產品(Platform as a Product, PAP)與平臺工程(Platform Engineering)逐漸成為企業技術架構的核心策略。英國前四大銀行之一的Nat West Bank透過整合CNCF(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)的成熟模型與Cratics框架,成功將平臺工程轉化為組織內的協作引擎。本文探討PAP與平臺工程的實踐方法、技術價值與轉型挑戰,並分析其在金融產業的應用場景。

平臺工程與平臺作為產品的背景

平臺工程已從概念階段邁入實踐成熟期,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工具、流程與組織架構的優化,降低開發者的認知負荷。平臺作為產品則進一步強調以產品思維建構內部平臺,聚焦開發者體驗(Developer Experience)與業務需求,使平臺不僅服務開發團隊,更可延伸至運維、產品管理與業務部門。

平臺工程的成熟模型(CNCF)

CNCF於2023年10月推出的平臺工程成熟模型,提供一個分階段的評估框架,包含工具、流程、文化與治理等維度。組織可透過矩陣形式明確自身處於哪個階段,並制定目標逐步提升平臺工程能力。此模型協助企業建立標準化流程,確保技術架構的可擴展性與一致性。

平臺作為產品的實踐案例:Nat West Bank

背景與挑戰

Nat West Bank擁有2000萬客戶與6萬員工,過去十年透過雲端平臺(如Terraform)提供服務,但近年面臨跨部門協作與技術整合的瓶頸。為解決此問題,銀行決定以平臺作為產品的策略,集中化平臺功能並簡化流程。

實踐策略

  • 內源化與自服務:透過平臺工程降低開發者負擔,促進內源化(Inner Sourcing)與自服務(Self-Service)能力。
  • Cratics框架應用:以「承諾(Promise)」概念整合服務 provisioning 與業務規則,確保平臺符合組織需求。
  • EKS模組封裝:將EKS部署流程轉化為按鈕即服務(button-to-service)模式,縮短 provisioning 時間至不足一天。

培訓與轉型策略

培訓方法

  • 工作坊(Boot Camps):持續舉辦課程,協助團隊掌握平臺工程技能。
  • 實作練習(Hands-on Labs):透過實作加深理解,並結合深度解析(Deep Dive Sessions)。
  • 黑客松(Hackathon):以競賽形式激發創新,促進跨團隊協作。

成效與優化

透過反饋持續優化課程設計,形成穩定的教學模式。黑客松活動成功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,並推動平臺功能迭代。

平臺模式與反模式

模式演進

  • 從紙本流程到自服務後臺:過去需明確步驟與審核機制,現行模式強調產品化與自動化,降低開發者負擔。
  • 產品思維與自動化:透過端到端自動化減少認知負荷,使開發者專注於核心業務邏輯。

反模式警示

若平臺設計不佳,可能導致開發者需跳轉多個Portal或手動操作,增加使用成本。因此需謹慎設計平臺,避免過度複雜化。

註冊合規與平臺整合

合規整合策略

  • 內建監管要求:與安全團隊協作,將安全控制與審計報告內建至平臺。
  • 自動化合規機制:開發者點擊按鈕即可獲得符合規範的系統,降低重複處理合規事務的時間與成本。

平臺工程的核心價值

80%使用場景聚焦

平臺工程主要針對80%常見需求(如快速部署、API調用),而非處理極少數高複雜度場景。透過產品思維與持續迭代,確保平臺與業務需求同步。

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

  • 多區域部署與數據同步:由平臺團隊承擔技術難題,使內部客戶專注於創新產品開發。
  • 遺留系統現代化:透過工具與方法論實現現代化整合,使遺留系統享受與新架構相同的效率與靈活性。

總結

平臺作為產品的價值在於將技術架構轉化為組織協作的驅動力。透過CNCF成熟模型與Cratics框架,企業可建立標準化、可擴展的平臺,並透過培訓與實踐持續優化。未來需持續深化平臺策略,探索其在外部客戶服務中的應用潛力,同時平衡創新速度與合規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