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前的技術生態中,平臺革命正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戰略。從最初的技術服務線到現代的平臺工程,這場變革不僅涉及技術架構的調整,更需要從工程思維轉向產品思維。本文探討平臺轉型的關鍵步驟、挑戰與實踐策略,並結合CNCF社群的經驗,說明如何透過自下而上的方法推動平臺價值創造。
平臺的初始階段通常以技術服務線為主,但隨著業務需求的擴張,工程團隊面臨可擴展性、安全性與競爭需求等挑戰。轉型關鍵在於重新定義產品本質:從「服務提供」轉向「用戶消費方式」。產品思維促使平臺工程的形成,而非相反。例如,SNCF的Antoan Belmo指出,轉型初期需明確平臺定位,並建立團隊角色與目標,以確保技術價值與業務目標對齊。
Lou Bishar強調,平臺轉型需從開發者痛點出發。觀察工程團隊自建工具(如前端部署問題)作為切入點,透過與工程團隊合作,將現有解決方案整合至平臺,形成驗證過的問題與初步方案。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能確保平臺功能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,避免過度工程化或不足工程化。
平臺價值的衡量需結合業務需求與開發者痛點。Antoan Belmo提到,早期以「時間」作為核心指標,衡量開發者任務耗時與延遲,轉化為成本效益。透過反向工程內部報表,分析整合任務佔比(如40-50%),並與開發者溝通實際痛點。Lou Bishar則建議從業務需求切入,例如成長期企業關注留存率,聘用期企業關注人才招募,產品上市期關注市場推進,並根據企業階段調整指標。
Kani Kaggera指出,平臺成熟後需建立系統化反饋機制。優先級管理策略包括:明確產品願景以確保反饋與戰略目標一致、協調多方利益相關者(開發者、業務方)平衡需求與資源、將反饋整合至產品迭代。關鍵在於關注反覆出現的模式,而非僅響應最強烈的聲音,並評估「努力對價值」(Effort vs. Value)以避免資源浪費。
工程師對產品管理角色的抵觸、對「產品」定義的混淆,是轉型的主要阻力。對策包括:逐步建立產品思維文化,不需立即聘請專職產品經理;強調產品思維的「能力缺口」,例如提升對齊度或交付效率;透過逆向工程指標量化平臺價值,並與開發者溝通實際痛點。
平臺需從服務供應者轉變為產品思維,讓用戶參與設計(如詢問使用場景),並減少部門間壁壘,透過用戶需求協調不同團隊的技術選擇。同時,需學會說「不」,避免功能碎片化,保護工程團隊的投資價值。
明確長期目標(如減少工程師負擔)並確保所有決策符合願景。例如,FY25聚焦「代理演進」(Agentic Evolution),目標為提升自動化與減少工程師負擔。平臺採用策略需關注問題急迫性,透過「倡導者」(Champion Building)策略,讓成功案例團隊分享經驗,並以用戶自身經驗說明平臺價值(如從舊系統遷移至新平臺的轉變)。
參與CNCF平臺社群,分享經驗與討論,並透過平臺咖啡會(Platform Coffee)促進跨團隊協作。社區協作能加速技術創新,並建立共通的技術標準與最佳實踐。
平臺革命的核心在於從工程思維轉向產品思維,關鍵在於明確價值主張、量化指標、識別痛點與協調利益相關者。產品思維需以價值創造為核心,而非單純功能堆疊,並以同理心與好奇心驅動設計。企業應聚焦反覆出現的痛點,建立長期願景,平衡當前需求與未來擴展性,透過用戶參與與內部案例推廣,提升平臺採用率。